柳条百尺拂银塘,且莫深青只浅黄。译文及注释
译文
百尺长的柳条轻拂过闪耀着银光的水塘,柳色尚且还不是深青的,只是浅浅的黄。
未必柳条能蘸到水,那是因为水中的柳影将它拉长了。
注释
银塘:指清澈明净的池塘。
且:尚,还。
鉴赏
杨万里的《新柳》一诗描摹细腻,韵味清新,妙手天成,生面别开,颇能代表其“诚斋体”的诗风。
诗人漫步赏柳,由远而近,视线也由上而下,从岸上柳条,写到水中柳景。作者出人意料地只用了一个非常亲切的“引”字,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,不仅照应了前面的“百尺”一词,又描绘出一幅柳条和水中柳影相连相映优美而有动感的图画,富有情趣,表现了作者对新春的喜爱之情。(早春时节是浅黄的柳条,暮春时节柳条是深青的,这里还采用象征的手法)“引”呼应篇首,说明柳条之所以能达“百尺”之长,因水中柳影把“引伸”之故。“引”字描绘出微风吹动,柳枝轻扬,水上水下连成一片的优美画面,把柳影即把新柳,把整个画面都写活了。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活泼、新颖、意趣和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深情,正是其冲破江西诗派冷僻生涩的藩篱而表现的特色—“诚斋体”的特色。
猜你喜欢
-
黑云翻墨未遮山,白雨跳珠乱入船。
出自 宋代 苏轼: 《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》
-
人间万事,毫发常重泰山轻。
出自 宋代 辛弃疾: 《水调歌头·壬子三山被召陈端仁给事饮饯席上作》
-
天涯倦客,山中归路,望断故园心眼。
出自 宋代 苏轼: 《永遇乐·彭城夜宿燕子楼》
- 山从人面起,云傍马头生。
- 愿得一心人,白头不相离。
- 执子之手,与子偕老。
- 红泪偷垂,满眼春风百事非。
-
相思相望不相亲,天为谁春。
出自 清代 纳兰性德: 《画堂春·一生一代一双人》
-
梧桐叶上三更雨,叶叶声声是别离。
出自 宋代 周紫芝: 《鹧鸪天·一点残红欲尽时》
-
若似月轮终皎洁,不辞冰雪为卿热。
出自 清代 纳兰性德: 《蝶恋花·辛苦最怜天上月》
